Indra Sofian

社會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諮詢和金融領域,這對所有人都造成了傷害。對於社會來說,更多的人在做分析工作,而不是創造價值。對於個人來說,進入 MBB 以及高盛、摩根與 “走上人生巔峰” 相去甚遠,甚至南轅北轍,這可能是 “金手銬”。

如果你上的是一所排名很靠前的大學,那麼你很有可能會在諮詢或投資銀行領域找到一份工作。在當今社會,這似乎是一條完美的功成名就之路。

在美國,2017 年近 40% 的哈佛畢業生從事諮詢或金融工作。其他常青藤聯盟大學的這一數據也保持在相同水平,甚至更高。這些大學的畢業生中大多數最終進入了所謂的頂級公司。諮詢行業的公司包括麥肯錫(McKinsey)、貝恩(Bain)、波士頓(BCG),金融業的公司包括高盛(Goldman Sachs)、摩根士丹利(Morgan Stanley)、摩根大通(JPMorgan)。

這意味著每年有成千上萬最聰明、最勤奮(和享有特權)的年輕人為少數幾家公司工作。非常高比例的優秀畢業生只集中在有限的幾個行業。

幾十年來,這些公司深入地滲透並改變了這些大學的文化,導致了畢業生有高得驚人的轉行率。因此,很少有畢業生會選擇留在那些真正需要他們的領域,比如醫療、教育、能源和環境科學。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,也是非常有害的,導致了大量人才流失。

更糟糕的是,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根本不知道自己將面臨什麼。他們之所以選擇進入諮詢或者金融等行業,是因為聲望。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在他們看來是走向社會地位的巔峰。儘管許多人在工作兩年左右之後就離開了,被漫長的工作時間和殘酷的工作文化趕出這個行業,但有些人留在公司的時間要長得多。最終,他們意識到,威望和功成名就不再像年輕時那麼重要,但那時,他們已經陷入了困境。

要理解這種職業發展模式,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一下普通學生的追求聲望的路徑。讓我們看一下 Alice 的例子。

從很小的時候開始,Alice 就被教育要努力學習,任何事情只要想做都能做到。她是班上的尖子生,考試成績優異,她也是學校社團的團長,樂器演奏的最好,她還是一名優秀的運動員,同時還熱衷於志願活動。從考試到暑期項目再到大學申請,她在我們的地位、文化和教育體系中不斷攀升。她跨越了所有障礙,活成了今天年輕人標準的樣子。

現在,Alice 已經上了大學。她的一切都變得更加自由了:日程安排更加靈活,在課程、實習、職位、社團和不同領域中有更多選擇。她也處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,她在高中時是班裡的尖子生,但在這裡她是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之一。她掙扎過,至少換過一次專業,在大學有些課程學起來依舊吃力,同時她也養成了一些壞習慣。

Alice 真的不知道她想要什麼。她以前一直都在做別人告訴她應該做的事,因為她只要達到那個目標就行。但現在她有了真正的選擇權,她變得害怕了。如果她選擇錯了專業或從事了不合適的工作會怎麼樣?如果她不喜歡自己的職業道路該怎麼辦?

沒有正確的答案。Alice 的生活不再像她以前那些考試一樣,每次都得高分。

現在,想像一下,如果告訴 Alice 她能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將會怎麼樣: 這份工作會讓她一直擁有主動選擇權,可以賦予她高端的職業技能,可以讓她的簡歷更有吸引力,可以讓她在大學畢業後更有競爭力。這份工作還能給她帶來豐厚收入、讓她可以與最聰明、最勤奮的人密切接觸,而且每個人都會認為她很成功。

這就是諮詢和金融等行業的聲望實現途徑。這是他們做出的承諾,他們創的誘惑,也是他們象徵的地位。

當然,對於一個計算機科學博士來說,社會上肯定有比對沖基金的技術部門更好的地方。

但 Alice 在大四找工作時沒有發現這一點。這些公司早在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在校園進行招聘以及公司品牌營銷,而那時大多數學生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其中的一些公司 (不像行業資深大佬,他們可以脫口而出不同管理諮詢公司之間的差異)。

校園深受這些公司的影響。“成功的” 校友自豪地展示他們在這些領域的工作經驗,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學弟學妹們,並為他們提供一些機會。大四的學生都在忙著找工作,不斷地為面試做準備。大三學生忙著參加暑期實習的面試,這或許能幫助他們在明年能獲得工作機會。就連大一大二的學生也受到朋友、就業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士的鼓勵,在都忙著參加案例競賽、做實習、與前輩們喝咖啡聊天,從而有更多機會獲得這些公司的青睞。

一旦你走上了追求聲望之路,就沒有時間考慮其他選擇了。

幾乎所有學生組織,比如大學生諮工作室或學生投資委員會,都是為了將優秀人才輸送到這些公司而設立的。像經濟學這樣的專業是進入諮詢和金融領域的主要渠道,這導致在頂尖大學攻讀這些專業的學生數量比例非常高。甚至一些校園的基礎設施也是為適應這些公司而設計的(例如,哥倫比亞大學(Columbia University)的就業服務辦公室就有一個是屬於高盛(Goldman Sachs)的房間)。

經濟學這種所謂的 “沉悶科學”( “dismal science”,是托馬斯·卡萊爾創造的名稱)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哈佛、耶魯和普林斯頓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。幾十年來,學生們一直把經濟學視為通往華爾街和諮詢業的第一步。

考慮到所有的這些壓力,難怪 Alice 會被這些公司的工作機會所吸引。她沒有辦法不受到影響,尤其是在秋招的時候,校園裡的每個人都在談論麥肯錫和高盛。Alice 的大多數朋友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這些領域感興趣,唯一知道的就是這些享有聲望的職業是人生更進一步的階梯。

所以,Alice 也加入了他們。

正如麻省理工學院(MIT)畢業生、“美國創業”(Venture for America)成員 Kathy Cheng 所說:

在我的成長過程中,每個人都告訴我要努力學習,這樣我就可以進入這個國家最好的學院和大學。他們告訴我,一旦我從這些頂級學校之一畢業,世界就會向我敞開懷抱。於是我滿懷抱負,考入了麻省理工學院,這所大學可以說是科學和科技領域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。

然而,當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大三大四的生活一天天過去,當我需要認真考慮畢業後想做什麼的時候,我沒有那種自由感,也沒有那種賦權感。相反,我覺得自己只能選擇幾條 “成功” 的職業道路,而對我來說,那些 “成功” 的職業道路就是進入金融和諮詢行業。

一旦這些畢業生進入這些公司工作,他們就得到了承諾: 聲望。然而,公司中實際的工作是在 Excel 上進行大量繁瑣的數字運算,沒完沒了的改 ppt 版本,為滿足合作夥伴或客戶的需求而匆忙改正那些微小的錯誤,還有大量其他繁瑣的任務。

但這並不重要,「聲望」正是這些學生想要的。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:追逐聲望有什麼錯?

歸根結底是價值創造。從表面上看,大學的作用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。然而,上述公司在擁有這些優秀畢業生的情況下,創造的價值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。正如美國創業(Venture for America)創始人楊安澤(Andrew Yang)在他《聰明的人應該創造東西》(Smart People Should Build Things)一書中所說:

專業服務行業,如金融、諮詢和法律服務,從定義上來說,是衍生行業。也就是說,它們幫助大公司籌集資金、併購重組、運行新系統、進行複雜的交易等等。他們的工作依賴於公司的形成和壯大,而且需要大到有能力來僱傭他們。

想像一下,一個國家把大部分資源投入到諮詢和金融領域,而不是研發、創業和基礎設施。你確實會得到很多很棒的 PPT 分析,但可能除此之外就沒什麼了。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(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)主席表示,目前,我們將大部分頂尖人才配置到金融服務等領域,而這些 “對社會沒有什麼益處”。這些領域更多關注的是交易成本,而對創造新產品和服務關注較少。

社會對大學中頂尖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,擁有最多資源的公司通常會在人才爭奪戰中勝出。勞倫里韋拉(Lauren Rivera)教授發表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上的一項研究顯示,像諮詢等精英聚集的行業,一家公司每年為一所大學校園的社交活動安排的預算接近 100 萬美元。管理諮詢公司比製藥或生物技術公司更青睞生物學研究生。當然,對於一個計算機科學博士來說,社會上肯定有比對沖基金的技術部更好的地方。

正如一位哈佛學生所說:

即使這 40% 的畢業生可能沒有做壞事,但他們正在失去成為 “我們社會真正需要的公民領袖” 的機會。在美國,或者世界上的任何國家,關於基本人權和正義有無數懸而未決的問題,迫切需要那些有能力的人關注。

大多數學生都喜歡風險最低、最容易獲得的機會。但當他們真正在公司立足,得到這些公司款待的時候,又可能會想起那些非營利性組織和小型創業公司,在那裡,他們可以默默地從事開創性的、有意義的工作。

在一個重視專業技能,以及對人才技能要求不斷變化的世界裡,這些公司承諾自己教的東西可以適用於任何地方,大學畢業生被這種承諾所深深吸引。

然而,我們並不清楚,在高盛(Goldman Sachs)或波士頓諮詢集團(Boston Consulting Group)工作,是否真的能教會你成為一名更好的銀行家或顧問。與普遍看法相反,其實發展良好、潛力巨大的公司通常不會主動接觸銀行分析師、諮詢師或律師。如果這些人最終完成了職業轉換,也通常是在讀研或參加其他教育項目之後。其他職業一直向這些公司的員工敞開大門的承諾是不現實的。

想要換一份更 “令人興奮” 但薪水卻不那麼高的工作是相當困難的。

這些公司以優厚的薪水和高端的辦公室來吸引學生,但這些身份象徵往往是有代價的。一旦你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,就很再改變。當你拿著六位數的高薪水,穿著做工精良的衣服,住著豪華的公寓,購買願望幾乎都能實現的時候,你就很難再去從事一個更 “令人興奮” 但是薪水沒那麼高的工作。這種現像被稱為 “金手銬”。

而且,許多年輕人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行業中取得進步,僅僅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工作是最好的,這些工作可以讓他們環遊世界(特別是諮詢工作)。但是一旦對聲望的興奮消失,許多人意識到這份工作本身並不是他們所期望的。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一些鬱悶的銀行家、諮詢師、律師或其他相關專業人士,他們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,卻發現自己被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。

幾年前,我遇到一個學生,她告訴我,她成立了一個組織,致力於繪製出無家可歸的人收容所的位置,可以人們更容易對他們捐贈食物和其他物品。 她聰明、勤奮、有抱負。後來,我發現她要去埃森哲工作。根據埃森哲的客戶基礎,我想她最終幫助的對像是企業,而不是無家可歸的人。

成績優異的學生能取得非凡的成績,他們進入大學時目光炯炯有神,相信自己能達到任何目標。但最終,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屈服於聲望,進入了狹窄的、以交易為基礎的行業。

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,總有一天,我們的社會會意識到,更多的人在分析未來,而不是建設未來。

 

檢索關鍵字: 職場閒聊、生涯規劃、選擇成本、沉默成本

原文出處: How Top-Performing College Grads Fall Into the ‘Prestige Career’ Trap